1、什么是残疾预防?
因为疾病和伤害可以预防,那么残疾同样可以预防。残疾预防是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,如遗传、发育、外伤、疾病、环境、行为等危险因素,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,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,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,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。
2、为什么说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是可防可控的?
人类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残疾,但可以防止和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,利用现有的技术就可以使至少50%的残疾得到控制或使其延迟发生。
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后,有致残作用的四种传染性疾病(脊髓灰质炎、麻疹、白喉、百日咳)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,减少了这些疾病所导致的残疾在儿童中的发生率;我国也在不断减少营养不良、微量元素缺乏、维生素A缺乏、碘缺乏导致的残疾:提倡优生优育,可以减少先天残疾的发生;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康复,90%能够达到生活自理,避免或减轻残疾:脑瘫儿童如能早期干预,半数患儿可显著改善功能;开展康复医疗,加强残疾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工作,也能使大量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,减轻残疾造成的功能障碍。因此说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是可控可防的,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3、我国采取了哪些残疾预防措施?
第一项措施是制定了法律法规。在法律法规中明确了要开展残疾预防工作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》规定,“国家有计划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,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领导,宣传、普及优生优育和预防残疾的知识,针对遗传、疾病、药物中毒、事故、灾害、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,制定法律、法规,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,采取措施,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”;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障法》《传染病防治法》《环境保护法》《戒毒法》《道路交通法》中都有预防残疾的相关内容。
第二项措施是部门配合加强宣教。卫生行政部门、交通部门、环境部门等不断完善残疾预防的规章制度,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组织全社会参与防残,使公民充分认识到:预防残疾人人有责,个人、家庭、社会都要常抓不懈,并且为此贡献力量。
第三项措施是抓住重点采取有效措施。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、儿童计划免疫、传染病控制、初级卫生保健,尤其是妇幼卫生以及营养、安全饮用水和改善环境卫生等,我国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,平均预期寿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;由于成功地施行儿童计划免疫,一些致残性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或消灭,小儿麻痹症基本消灭,有致残作用的传染病也显著减少,从而大幅度减低了相应残疾的发生率。
4、我们身边主要的致残原因有哪些?
我们身边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: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: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;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。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,造成残疾。
残疾分为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。导致先天性残疾的常见原因有近亲婚育,遗传因素,子宫内发育缺陷,父母吸毒、吸烟、嗜酒等不良行为,妊娠期患某些疾病、服用不当药物,生产中胎儿缺氧、损伤等。后天性残疾也称获得性残疾,导致后天性残疾的因素主要有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,如乙型脑炎、麻疹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精神疾病等;意外伤害可以导致残疾,如交通事故、工伤、辐射和其他伤害。
5、怎样预防疾病致残?
人类所患疾病通常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。
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传染性疾病有: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是人们非常熟悉的,可引起肌肉萎缩、肢体畸形;乙型脑炎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影响脑功能,引起失语、强直性瘫痪、智力障碍、精神失常等;沙眼也是一种传染病,可以影响视力,重者致盲;还有许多传染性疾病如麻风病、麻疹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都可能致残。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,主要措施是:锻炼身体,加强营养,预防接种,提高人群的免疫力,免受传染病的侵袭。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三个重要环节是:消灭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。
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非传染性疾病,如高血压可导致偏瘫、糖尿病可致视力残疾和截肢、帕金森病导致身体运动障碍,还有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导致智力下降。预防非传染性疾病致残,首先要树立爱护身体的意识,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;此外还要有合理科学的健康饮食,保证每天必需的蛋白质、维生素,摄取低热量、低盐、低糖饮食;坚持每天适量地运动如慢跑、游泳、散步等;戒掉烟酒、毒品,改掉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;如身体感到不适或有症状出现时,应尽早到医院诊断、治疗和康复;遵医嘱进行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等方面的监测;按时合理服用药物,避免并发症和残疾的出现。
6、如何预防自闭症,最大限度降低其对家庭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呢?
早发现、早治疗、早干预、早康复。长期的、密集的、专业的康复训练是目前最有效、最主要的治疗方法。
一般发现病症时间在2周岁~3周岁期间,儿童在语言沟通、语言理解、感知觉、运动、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,一旦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,建议尽早到专业医院或机构诊断。
7、怎样避免家庭意外事故致残?
(1)阳台和窗台。如:有的孩子爬上阳台观望街景,却不幸从阳台上掉下来;甚至还有成年人在阳台上晒衣服或在窗台上擦玻璃时,由于身子探出太多,失去重心,而从阳台或窗台边翻落下去。阳台和窗台是“事故多发区”,也就是每个家庭需要重点保安的地区,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,千万不可大意。
(2)厨房。厨房有火源,是防火的“重地”,像煤油、汽油等一些易燃物品都不宜存放在厨房内,在煤气炉上煮饭熬汤时,必须有人在场,以防溢出的汤水将火熄灭后致使煤气溢出,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中毒,一旦碰上火星,就会引起火灾。
(3)房前屋后的马路、湖边、河边等。因为小孩的好奇心都很强,喜欢在马路、湖边、河边等地观望玩耍,甚至蹦跳、打闹,这很危险。要加强对这些地方的安全防护,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。
(4)抽烟者周围。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家庭由于抽烟不慎而引起火灾。有人喜欢躺在床上抽烟,弄不好就会引起火灾,所以要严加防范。
(5)家庭“带电区”。家庭中有各种电器,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加强安全用电的观念,多学习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,以减少由电引来的触电和火灾。
8、怎样避免少年儿童交通事故致残?
少年儿童活泼好动、反应快,但生活经验少,缺乏交通安全常识,不了解机动车的危险性。在少年儿童交通事故中,年龄较小的儿童以突然跳出而引发的事故较多,年龄稍大的儿童多因在马路上追逐、骑自行车或爬车、吊车等而发生交通事故。因此,驾驶员应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特征,尽早采取不同的措施。对年龄较小的儿童要注意观察其动静,要防止他们因捡拾玩具或其他东西突然蹿上公路,也要防止他们因奔跑收不住脚而冲向公路;对年龄稍大的儿童,要防止爬车、吊车,在下坡处玩滑轮车或骑自行车而导致车辆相撞。家长、幼儿园和学校要加强预防交通事故致残的宣传教育,学龄前儿童必须由成人带领乘车和过马路。
9、怎样避免工伤事故致残?
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个人伤害、急性中毒事件称为工伤事故,近年来有高发趋势。为了避免工伤事故发生,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:
一是避免不安全行为。如操作错误,使用不安全设备,接近或进入危险场所,攀、坐不安全位置等。
二是避免不安全状态。如设备在非正常状态运行,防护、警示装置缺乏或有缺陷,生产场所环境不良,安全通道狭窄等。
三是加强个人防护。要通过宣传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,企业要根据作业环境的危险程度选择适合的个人防护用品等。
四是制定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,从源头上杜绝工伤事故致残。
10、怎样避免在意外创伤中搬运伤员使其致残?
伤病员在现场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和随后送往医院的过程中,必须要经过搬运这一环节。外伤后的很多残疾是由于不适当的搬运方法造成的,尤其是在脊柱损伤后,不正确的搬运可造成或加重脊髓的损伤。怀疑脊柱损伤时,一定要用硬担架,3~4人同时搬运,一人托伤者的肩胛骨并固定头部,其他人分别抬躯干、臀部、下肢,必须将伤员平直地抬到担架上,确保伤者脊柱保持平直状态。
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措施与预防
一.运动损伤后的措施:
1.急救
在多种损伤中,找出主要矛盾进行急救,如出血时,首先止血。休克时,首先抗休克,切勿犹豫,延误时机。
2.不同情况下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
(1)擦伤:不干净的伤口用清水冲洗干净,伤口干净者,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或贴上创可贴即可自愈。较严重的擦伤首先需要止血,酌情采取冷敷法、抬高肢体法、绷带加压包扎法、手指直接指点压止血法等方法进行处理,必要时到医院进行伤口清洗、缝合、上药、包扎等处理,以免感染或流血过多。
(2)扭伤:首先应该采取止血、止痛措施。可把受伤肢体抬高,用冷水淋洗伤部或用冷毛巾进行冷敷,使血管收缩,减轻出血程度和疼痛。不能乱揉动,防止加大出血量。在受伤处垫上棉花,用绷带加压包扎。简单处理后应立即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医疗处理。
(3)挫伤:用冷毛巾进行冷敷,使血管收缩,减轻出血程度和疼痛。在受伤处垫上棉花,用绷带加压包扎。简单处理后应立即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医疗处理。
(4)脑震荡:轻度脑震荡的患者,安静卧床休息一二天后,即可恢复。对于中、重度的脑震荡,要保持伤员绝对安静,仰卧在平坦的地方,头部冷敷,注意身体的保暖,并及时送医院治疗。
(5)脱臼:动作要轻巧,不可乱伸乱扭,可以先冷敷,扎上绷带,保持关节固定不动后,立即送医院请医生矫正治疗。
(6)骨折:首先应安抚受伤者,防止休克,注意身体保暖,立即送医院治疗。
评论列表
我要评论